書法發展史是一部不斷探索并創新的歷史。王羲之書法是中國書法由“古質”審美范式轉向“今妍”的重要里程碑。王羲之在前人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在楷、行、草、隸、八分、飛白、章草等方面皆入神妙之境?!稌x書·王羲之傳》說:“時議者以為羲之草隸,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獻之骨力遠不及父,而頗有媚趣”。但他不滿意于漢魏書法用筆過于滯重,結體古拙厚樸的形態,獨辟蹊徑,精研書勢,以堅實的傳統技法和戛戛獨造的守正創新姿態,將漢魏以來的質樸書風轉型為自然灑脫、典雅流便的書風,推進了中國書法文化的自覺時代到來?!?/div>
首先,將漢魏拙樸書風轉為自然流美書風,與東晉文人雅士風流倜儻的人生姿態和審美趣味相合拍。王羲之重視書法線條運行的自然流美。因為意在筆前使得線條——心畫,將書家情感跡化而稟有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這種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的流動不息,使得線條成為帶有玄學意味的時間節律、大化流行道的光輝的寫照。
其二,將魏晉崇尚的“不激不厲,風規自遠”的“中和”之人格美書法美,發揮到盡善盡美之境,形成傳承古代精髓、獨標新意的雅致飄逸、剛柔相濟的書法美學理念,與中國文化精神中的多樣統一的“中和之美”“中庸之美”美學原則相合拍。王羲之手札是在實用中產生的書法,其篇篇不同、風格各異,說明王羲之書法極具包容性與豐富性,這種多樣性的創新成為歷代文人學士學習書法的圭臬,其根源與中國人內心“和諧”觀相合鳴。正是這一深得中庸之神、剛柔相濟的書法,獲得“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之美譽,并雄霸書壇一千六百多年,使得帖學的瀟灑流美之風成為中國書法史的主流。孫過庭《書譜》所說的“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恐怕是總結王書風貌之虛實、欹正、違和關系處理的最精煉的表述。
其三”,“尚韻書風”的完成。作為美學意義上的“韻”,最早用來品藻人物形態風度,其后才逐漸擴大到書畫詩文中,并成為寫意藝術流派的風神卓然的理想美。韻在書法中,是超越線條之上的精神意態。中國書法重視線條,一個偉大的書家追求的是忘掉線條,從線條中解放出來。書法得其“韻”,即達到自然隨化、筆與冥合之境,反之,則意味盡失。筆意是生成書法獨特氣韻意味的關鍵,而點劃雖斷而筆勢承續的整體勢態的“筆斷意連”是其根本的審美要求,“心手達情”是書法藝術魅力得以呈現的創作形式。
可以說,王羲之的書法美學精神代表了中國書法美學登高行遠的大境界,到今天并沒有過時。那些想pass王羲之的那些故作姿態和虛無表演,其實應了韓愈的話:“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div>
我們還可以往深里思。哲學家馮友蘭把人生分成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就是這樣不斷地超越而往上升。同樣,淘汰那些書法表演和書法雜技之后,真正的書法書寫與生命聯系也有幾層美的境界:
一,意在筆先,沉靜心靈。我們拿毛筆在氣定神閑地書寫中,世界雜音消失了,內心的煩惱消失了。用這樣全身的灌注力寫書法,意念極為集中,心靈非常沉靜。儒家才說“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就書法而言,致廣大,可以寫很大的字,寫摩崖石刻那么大的字;盡精微,寫蠅頭小楷,寫蠶豆寫黃豆那么一顆顆小字。換言之,把全部的身心瞬間聚焦到書寫時,身體清除了所有的雜念,排空了喧囂的人世噪音,淡然了所有的幸或者不幸、開心和悲傷,僅僅專注在書寫這點上,呼吸開始放慢,變得深沉,協調了交感神經五臟六腑,協調了整個的人生。為什么書法家能長壽——心跳變慢,呼吸變深沉,五臟六腑被敞開被瞬間激活,生命的正能量激活了。書法之美能使人長壽絕非空穴來風,它是有現實的心理和醫學的證據的。
二,空故納萬境,心靈更澄澈。書法之美放平了人的心態,心理學已經注意到,寧靜書寫使得呼吸變得深沉。我們知道,“空故納萬境”,如果滿腹滿腦子都是些欲望雜念,什么也記不住。當內心沉靜下來,才覺得宇宙如此地輝煌,天空如此地高遠,生命如此地可貴?!洞髮W》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者王靜安先生取《大學》里邊的“靜”和“安”,已然表明其國學高度!
三,書寫國學圣潔詞,傳播正能量:書寫“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明月幾時有”,“大江東去”“心遠地自偏”等等,這些偉大的正能量的詞,逐漸由春風化雨進入他的心和智,于是書家豁然感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也”,達到心手合一暢神沉醉的最高境界,人會感覺到天地是如此地美好,人間應如此地感恩。我經常在子夜時分書寫,感覺到無比幸?!f籟俱寂,一燈獨熒,兀自在燈下寫著書法,聽見筆和紙的摩擦聲音,有如聽見雅樂一般。我寫的那些字詞,千百年來在王羲之、王獻之、孫過庭、王鐸筆下出現過。在我們今天這個偉大的民族復興的時候,又源源不斷往下傳承。于是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只是中國書法審美史上的一環,只要努力把這一環做更好做更大,就能代代傳下去,因為我們這個環就叫做“漢字文化圈”。
四,觀天地大美,感悲欣交集。中國歷朝歷代的書法家,他們不追求炫技,而是追求更高遠的審美境界?!短m亭序》記載42個詩人在上巳雅集,曲水流觴,大家飲酒吟詩,聽著陽春三月風從竹林飛過,天高地闊,其樂也融融。但是王羲之,卻寫出了一篇生命哲學作品。為什么叫做生命哲學?《蘭亭序》前是“可樂也”,中是“豈不痛哉”,后則“悲夫”。王羲之把人生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敘說得入木三分,書寫得淋漓盡致。中國古人不僅僅玩的是藝術和筆墨,他是把心目中的偉大情懷和生命思考都納進來,使這幅字和內容完美合一,故而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蘭亭序》的經典意義顯示出驚鴻一瞥:他把隸書、章草、草書揉合為行書,使行書書寫規范化和寫意化,將其在藝術上發揮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同時強調線條的渾厚生動,以一種藝術感極強的隨機態度對待提按、頓挫,絞轉和行筆的力度、方向、節奏和空間切割,使書法作品通過線條的起伏流動,通過線條的粗細、曲直、干濕等變化,通過輕重堅柔、光潤滯濕的墨痕,傳達出人的心靈的焦灼、暢達、甜美、苦澀等情感意緒。王羲之美學上強調“意”,空前注重書家的心性情感對于書法創作的重要性,認為書法可以表現人的內心的悲喜哀樂和意緒情操。而且這“意”必須融入筆墨之中:“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結思成矣”。(《書論》)書“意”還指書法的意趣筆韻,講求飛動美、錯落美、中和美,使整幅作品“氣韻生動”。好書法就像陳釀老酒,好酒需要擱存起來,老酒要過濾掉那些苦澀,好書法要過濾那些人為張揚和劍拔弩張,要沉淀下來才書寫。而且書法對書寫者的要求極高——書寫兩分鐘,有可能會被歷史盯視2000年!此謂不可不自重!
書法風格形成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生命過程,任何人為的揠苗助長、急功近利,可能適得其反。前提是要對中國書法經典了如指掌,其次要對自己的性格作出一個判斷。比如說有些人是適宜溫文爾雅的,卻要去寫劍拔弩張的東西跟性格相違背,有人本來是屬于大江東去的豪邁草書,卻去寫江南春雨點秀麗小楷,終于成不了他自己的特色。我認為不要太著急去形成自己的風格。顏真卿他44歲寫的《多寶塔》,還沒有大的氣象,他晚歲寫的《顏勤禮碑》《家廟碑》就有更宏大的氣象,代表了盛唐大氣磅礴的美學風格。孫過庭書譜說,“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今天一些人違背規律甚至挑戰規律,還未入門就想爆得大名,自標風格,自然會被規律所懲罰。那種有意違背自己天性去“做”風格,反到拔苗助長適得其反。堅持“道法自然”,然后“人書俱老”,風格會自自然然形成。
可以說,王羲之的風流儒雅,以素箋簡牘為書,并以流美的行書作為主要書體,呈現出一種秀麗俊逸的書風。王羲之書法經典能夠歷千年而不衰,其關鍵在于創化出獨特的書法境界。書法意境有觀之不暢,思之有余的不確定性,重表現性而不重再現性,使真力彌漫、萬象在旁的主體心靈超脫自在,于摶虛成實中領悟物態天趣,在造化和心靈的合一中創造意境。這是一個深層境界的創構。書法杰作都是一個獨立的充滿審美意味的線條世界。點線按字形結構進行全新的創構,使書法作品在空間構成中充盈著時間的動感,而成為有獨立生命的運動著的時空境界。書法意境產生于文字線條墨象的無窮變化之中,產生于走筆運墨所誕生的筆意情性之中。因此,那種泯滅書法的線性特征而與繪畫合流的做法,是違背書法本體特性的;同樣,那種一味創新以致拋棄文字形態而走純線條之路技法的“試驗”,也是難以成功的。因為它們違背了書法“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孫過庭《書譜》)的藝術規律,與書法造境背道而馳。
四 對待文化經典的態度凸顯一國之美育水準
在當今西方現代派丑學否定中國文化審美精神和中國古典書法精神的怪誕書法、世俗書法甚囂塵上。我對這些現象寫了系列批判文章,也遭到了一些小人的惡意報復和攻訐,但絲毫沒有損傷我對“二王書法”的虔敬之情和對經典的致敬之意!對經典的文化態度是民族文化自信與自卑的分水嶺,堅持文化美學和文化書法的自信,是我們這次師生臨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展的策展初衷,以及今天學術討論會“羲獻經典和書法美育精神”要旨之所在。
一部書法史告訴我們,真正的書法經典超越于技藝之上的“無法之法”。書法在中國文化體系中的位置處于核心層面??梢钥隙ǖ卣f,如果一個書法家在文化素養方面存在重大文化空洞,他的書法就是饾丁之學,喪失了靈魂和鮮活的生命。沒有了中國文化精神張揚凌厲的奠基,所謂筆墨功夫也就不了了之,無可如何。正惟此,正由于整體上缺失文化底氣,一些書家的所謂創新充滿了“怪力亂神”的旁門左道之氣。有些人沒有精讀書法史,沒有仔細琢磨每一家的筆法,對書法理論史同樣非常陌生,這種沒有理論也沒有實踐的隨意看法很淺薄。談論書法要尊重前人、尊重傳統,而不是一味地惡意批評。道之不存,炫技之法必行之不遠,虛幻熱鬧之后終將歸于銷聲匿跡。
對古代經典應該有一種虔敬之情,這建立在二重體驗的欣賞書法上。真正的審美欣賞是孟子說的“知人論世”。恰切書法欣賞是一個系統的文化工程,是一個人生不斷修為不斷提升的過程。蔡小石在《拜石房詞》序里形容意境層次極為精妙:“夫意以曲而善托,調以杳而彌深。始讀之則萬萼春深,百色妖露,積雪縞也,余霞綺天,一境也。再讀之則煙濤澒洞,霜飆飛搖,駿馬下坡,泳鱗出水,又一境也。卒讀之而皎皎明月,悠悠白云,鴻雁高翔,墜葉如雨,不知其何以沖然而澹,翛然而遠也?!弊畛蹩磿ㄊ瞧降瓱o奇,然后看出門道——內容和形式是否統一,然后看出這個人格境界高度,最終看出書法家的是否有正大氣象。正可謂:淺者不覺其深,深者不覺其淺!莊子《莊子·人世間》說:“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闭\哉斯言!
坦率地講,當代書壇最主要的方向是被西方拉走的,即受到西方后現代大雜燴虛無文化價值觀的極端影響,而其背后則是一種中國書法的民族虛無主義。如果對這些現象坐視不管,很有可能是中國書法文化品格的逐漸消失,剩下的就是一些瑣碎形式和人為炒作,個別所謂的創新,表征出來的卻是“守怪創新”,在數典忘祖中津津樂道。我們必須走出自己的道路,不能跟著歐美流行的后現代“波普文化”走。那種對中國傳統文化”貶低是行不通的。不思超越就永遠沒有超越可能性,于是越寫越差。我們可以在形式的現代性方面探索創新,而在創新過程中使內容具有更多的整合傳統的精神氣韻。而西方繪畫那種玩世不恭的行為派的藝術其實非常膚淺,甚至只是一種意義虛無的鬧劇,但是它要成為真正的藝術還有待來日。
書法是具有廣泛文化影響力的藝術形態。書法只要是張掛展覽出來,就有其文化傳播學的特點值得注意:社會共同體的公共領域的書法評價機制。今天掛在美術館的書法作品是給千百人看的,它的價值有賴于社會共同體的基本評價機制,也有時代感和社會當下對這個作品共同營造的文化交流對話氛圍。在公共空間的文化影響力增大的情況下,書法的境界提升不僅觸及到個體自由的行為,同時變成為民族文化導向的重要方式。
五 書法美育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對青少年書法教育而言,堅持文化書法經典和守正創新,正確處理書法與時代、書法與生活、書法與文化的關系,保證新世紀書法藝術事業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發展,尤為重要。因為,書法文化延伸著一代代新人的精神,書法美育提升著中國文化軟實力!
我認為,國家對全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美育要求,非常重要非常及時,無形中是對北大“文化書法”的價值支持。因為文化書法重視人的審美教育,注重書法經典對人的正能量激發的重要意義。
其一,重在將書法變成人心中珍貴之境,變成我人們日常生活的審美實踐,變成生存環境中名家書寫的大雅、優美、雄強的書法氛圍。進而言之,文化書法強調書寫的筆墨是其來有自、傳承有序的,我們將用大美書法培養新時代的書法美育教師和學生。
其二,文化書法反對將書法文化豐富的文化內涵消解掉,而剩下形式結構,似乎除此之外一無所有。其實,書法的“書”就是文字,書法的“書”又是文字組成的內容,如果沒有這一底線,就可以叫做畫法抽象法或者刷法都行,唯獨不能叫做書法——只要有“書”法這個“書”字,就必須書寫“字”,這個“字”就必須有“意”,這個“意”必須有神韻地傳達出來而成為“法”。
其三,文化書法是公共領域和公共空間的審美提倡,書法不是所謂個人自由閉門造車,更不是反文化反大眾的反文化書法。書法是一種很重要的公共空間藝術,它不是小團體排外的一種利益驅動活動。書法是為了大眾,為了提升大眾審美趣味的藝術,所以是“文而化之”的高雅藝術。
其四,強調書寫的內容盡可能地要達到一種文化的高度。書寫內容上最好自己有足夠的學養能夠填詞作詩甚至能做文寫賦,如果達不到也要走進經典,堅持書寫經、史、子、集。所以書法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將文化書法深入到基層,將北大學術和教育的熱情投放到新一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上,力求通過國學教育、審美教育、書法美育,使他們“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成為胸懷祖國,關愛人類共同體的人,中國的大國夢必然在青少年一代中生根。
不難看到,書法在今天的國民教育中殊為重要的獨特功能。全世界只有中國有書法,傳到了日本、韓國等國,建立我們的“漢字文化圈”。作為我們接班人的孩子們如果不繼續寫漢字和書法,“漢字化圈”就會很可惜的逐漸消失而變成“花圈”。如今,我們的漢字文化圈已經正在變成縮小——日本廢除漢字、韓國廢除漢字、越南廢除漢字、新加坡不重漢字,東南亞一些國家唯美國馬首是瞻而背中國而去。什么原因?是文化缺乏輻射能力,軟實力急需提升。如今我們是“一手硬一手軟”,硬的是軍事、經濟、科技,軟的是文化、教育、審美?,F在我們已經意識到文化問題癥結之所在,我們能讓孩子們這一代徒蘼歲月浪費審美才華而再度滑落文化軟實力嗎?
我們應該大力促進國學、書法進入千家萬戶的家庭教育中,促進書法美育進入青少年學生群體中,讓國家成為“硬實力軟實力雙重提升”的文化強國。少年強則國家強!文化強則民族興!我們一定會在美育和書法教育中,使新時代國學和書法通過“書”——寫字認字、書寫書法、傳承經典,讓中華燦爛悠久的審美文化和國學書法美育正能量長久地一代一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