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光明網主創,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支持,相關地方宣傳部門協助,制作推出《我們的村莊(第二期)》網絡音視頻節目,圍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主線,以村莊為主題,以經典文藝作品為切入點,深入革命精神發源地,挖掘革命精神傳承的當代故事,展現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鄉村振興進程中村莊發展的可喜成績,從一個側面展示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
重慶市少云村
新時代“少云人”
接續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1952年10月12日,在朝鮮五圣山391高地前的陣前潛伏中,敵人的彈藥點燃了一名志愿軍戰士身上的偽裝草,為掩護潛伏戰友、保證戰斗勝利,這名戰士硬是憑著堅強的革命意志,烈火焚身而紋絲不動,直至壯烈犧牲。從那一天起,邱少云這個名字和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強大敵人。本期節目向您講述重慶市少云村的故事:新時代“少云人”——接續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在創作于1982年的油畫《邱少云》中,作者孫國歧運用冷暖色調的強烈對比,使畫面極具沖擊力,表現出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為了遵守戰場紀律,避免部隊暴露,隱蔽過程中的邱少云任由烈火在身上燃燒,一動不動,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油畫《邱少云》
英雄的故鄉少云村,位于重慶市銅梁區西北部,是革命烈士邱少云的出生地。
在高高的鳳山上,邱少云烈士紀念碑巍然聳立,頂端5米高的邱少云銅像,手持鋼槍,神情堅毅,向世人展示著志愿軍戰士的光輝形象。
邱少云烈士紀念碑
“到朝鮮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為了讓所有的受苦人都像我們一家過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個啥子么”。這是在奔赴朝鮮戰場途中,邱少云寫下的唯一一封也是最后一封家書,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邱少云作為一名志愿軍戰士的戰斗決心與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
邱少云在奔赴朝鮮戰場途中寫下的最后一封家書,圖為家書影印版。
回首歷史,那是風雷動、旌旗奮的歲月;回望英雄,他們英勇頑強、舍生忘死、慷慨奉獻的革命精神,始終照耀著后來人的初心使命和價值追求。
如今在少云村,身穿紅馬甲的“少云志愿者”,早已成為一道靚麗的“文明風景線”。治安巡邏、政策宣傳、上門服務、清掃垃圾……在這里,互助奉獻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少云志愿者”服務隊伍中來,將英雄的精神化為日常生活中的生動實踐。
“少云志愿者”開展義務勞動
多年來,在一代又一代“少云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少云村,已經改變了模樣。當地百姓依靠艾草、花椒、檸檬種植和烏魚養殖等產業,生活越來越好。
少云村村貌
鑒往事,知來者。70余載,英雄的事跡被這里的村民牢記,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這個村莊弘揚傳承。今天的少云村村民,在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激勵下,為將少云村打造成宜居宜業、富裕富足的鄉村振興示范點,正頑強拼搏,描繪著幸福美好的鄉村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