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
海南考察第二天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
五指山市的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五指山片區和水滿鄉毛納村
考察調研
4月11日考察點示意圖
水滿鄉毛納村是五指山市一個黎族村寨
近年來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村里調研
察看了黎族特色農產品和黎錦
藤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快來看看它們有多好看吧~
01
黎 錦
黎錦堪稱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
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被稱為“吉貝布”的黎族織錦
就已載入史書
其“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于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南黎族民俗紀錄片《織錦上的黎族》
黎錦有紡、織、染、繡四大工藝
以棉線、麻線、絲線和金銀線等交織而成
成品主要有
筒裙、頭巾、花帶、包帶、床單、被子等
染料主要采自當地植物
不易褪色
黎錦善于運用明暗間色
具有色彩艷麗、富有夸張、花紋精美等特點
深受游客的喜愛
制作黎錦的染料及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潘毅 攝
去年2月在貴州化屋村考察時
特色苗繡吸引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
他說
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
既是文化又是產業
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
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
從貴州的苗繡、青海的藏毯
到海南的黎錦
人們編織著不同的傳統工藝
也編織出了同樣的美好生活
具有黎族特色的黎錦、藤編等手工藝制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鐘銳 攝
02
藤 編
海南藤編技藝源遠流長
根據史料記載
早在唐代
海南就有人以野鹿藤編成含有
花卉、魚蟲、鳥禽等圖案的簾幕
手工技藝精美
藤編器皿有衣籃、魚簍、刀籮、米篩、斗笠、首飾盒等。新華社記者 代超 攝
唐開元至北宋元豐年間
藤編不但是人們的生活用品
海南民間還出現多家藤編作坊
織作藤器者日益增多
清代《黎民圖冊》記載
“黎生黃白二種藤,產于石巖之上,長數丈,
外販選察其中,雇黎人采取。
黎之無業者,競趨之,黎內生產藤為最饒?!?/p>
黎族同胞將砍來的山藤和老竹子
削成細條
曬干后修剪編成各種各樣的藤竹器
既有藤編衣簍、腰簍、藤編籮筐
也有藤編腰織機帶、藤編渡水葫蘆、藤編檳榔盒等
精美的外觀和獨特的技藝
令人贊嘆
黎族婦女正在進行藤編的工作。新華社記者 代超 攝
作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藤編魅力無限、價值無限
在海南
藤編產地主要在
白沙、瓊中、陵水、保亭等中南部市縣
約有5000多個花色品種
主要有藤笪、藤席、藤織件、藤家具等4類
具備輕巧、涼爽、耐用等特點
海南中南部山嶺重重
盛產藤條
黎族同胞接受大自然的饋贈
掌握藤編技藝
用獨特的方式傳承著祖祖輩輩的生活習慣
而后人也用自己的方式傳承和弘揚這門手藝
藤編提包
03
竹 竿 舞
“蠻舞與黎歌,余音猶沓沓”
這是文豪蘇東坡結束其流放生涯
將要離開海南
黎族父老唱歌跳舞為他慶賀時
寫下的詩句
黎族竹竿舞
在豐富多彩的海南黎族舞蹈中
竹竿舞頗為神奇
它既是婚慶、豐收等生活當中的一項慶?;顒?/p>
又是可以在舞臺上表演的一門藝術
既可以在田間地頭、廣場上舉行
也能夠登上最高級的藝術殿堂演出
參加的人上至白發老人
下至黃口小兒
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參與
這種草根性和藝術性并存的舞蹈
就是在海南黎族同胞中廣為流行的“竹竿舞”
黎族竹竿舞
跳竹竿舞可以說已經成為黎族群眾一項必備的技能
不僅婚慶、豐收的喜慶日子里要跳
而且到每年三月三的時候
如果哪個姑娘、小伙的竹竿舞跳得好
就會受到很多異性的傾慕
成為大受歡迎的焦點人物
海南省萬人共跳竹竿舞活動??谥鲿鍪r。海南日報記者張茂 攝
和其他地區的竹竿舞相比
海南的竹竿舞以其造型多樣
舞姿優美和難度極高而獨樹一幟
作為一種產生于生產、生活中的藝術形式
竹竿舞表演具有很強的大眾性和形式感
已經成為歡迎來賓的一種形式
在外地人的眼中
竹竿舞也已經成為
海南和黎族的一種象征符號
被廣泛運用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
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發展工程
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
黎族織錦
織就著黎族人民藝術人文精神
黎族傳統藤編
編織出鄉村脫貧致富新篇章
竹竿舞
舞出了民族特色
和新時代黎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
是祖國璀璨民族文化中
重要的組成部分
吐露著絢爛文化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