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些流浪狗?!蔽腋嬖V他,我早注意到這點了,“每一年畢業生離開后,黃桷坪就到處都是被遺棄的狗?!?/div>
其實我覺得,那些毫不認生的流浪狗仿佛是一種偽裝,就像日本動畫電影里,一些貍貓會幻化成人的模樣混跡于人類的生活之中。要不,為什么晚上就見不到一條狗兒呢?它們肯定有自己的一個社會、體系和疆域。
這時李令終于發完了漫長的短信——他靠手中這部諾基亞N 91跟外界保持必要的聯系。他總是慢那么半拍,我們已經跳躍到藝術與人倫的高度了,他的意識才剛剛追趕上前一個話題。
“黃桷坪的‘藝術工作者’確實也太多了,”老師感嘆道。他已經從藝術民工熬成了知名藝術家,看起來是贊同這個揶揄性的說法的。他問我們,“最近看到田棒棒沒得,聽說他也出名了?”
“看來,我也可以去當個棒棒,”彭建設若有所思,“干棒棒兒有啥不好?有美學反差嘛。尤其是,這個棒棒兒還經常給院長搬東西的話,是不是?”
這句話大概是說給我聽的。
因為我是最早報道田棒棒的藝術記者,但把田棒棒介紹給我的人,也是彭建設本人。田棒棒,顧名思義,一個姓田的棒棒(搬運工),固定在美院蹲點接活兒,跟老師和學生都混得挺熟。有一天,院長發現他精瘦的身板挺適合做模特。于是田棒棒就開始被請到教室里,兼職做起了模特。再后來,他個人也畫點素描寫生什么的——雖然比不上學生的專業水平,但畢竟長期受藝術熏陶嘛,也畫得有點模樣。那次我本來是采訪彭建設的,完了他陪我四下閑逛時,遇見田棒棒坐在街邊等活兒,就介紹給我,我順手就做了這個稿子。當然咯,我那篇稿子沒啥子反響,主要是平臺不行,田棒棒之所以火了,是因為后來有大報來報道了。當然這是好幾年前的事了。幾年時間過后,我還在原地踏步,還只是一個跑口的記者,但時間的奇幻之處在于,它已經把另一個你不以為然的人塑造成了神,比如田棒棒,現在是電視節目上的???。他有了新的身份——新銳“棒棒畫家”。他的那些稚嫩的猶如兒童畫的“作品”在九龍坡的首屆創意市集上展出。所以時間不是魔術師,輿論才是。
總之,我們說話的時候,山鬼那瘦削的身影從我們眼前一晃而過。
王闖“嘿”地一聲,在背后喊道,“咋個把魂落了?!蹦鞘俏易詈笠淮我姷缴焦?。
作品簡介:
小說集《歲月是一條蜿蜒的河》文筆細膩,情節婉轉,感情真摯,結構嚴謹。作者蔡曉安并不滿足于講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故事,更善于塑造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選材上,有都市的,也有鄉村的;表現手法上,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主題思想上,有反映個人情感的,也有揭露社會現實的。各小說獨立成篇,卻始終堅持歌頌真善美、鞭撻假丑惡,力圖以人性的法則詮釋世間普遍真理。
作者簡介:
蔡曉安,文學學士,云陽縣文聯副主席。先后在《湘江文藝》《中華文學選刊》《四川文學》《紅巖》《地火》《青年作家》《黃河文學》《文學港》《太湖》《北方作家》《詩刊》《星星詩刊》《詩潮》等20多家文學期刊發表作品。曾獲第3屆巴蜀青年文學獎,中短篇小說集《歲月是一條蜿蜒的河》獲2019年度重慶市文藝創作項目資助,并在2020年首屆“大巴山文藝推優工程”中獲評優秀作品。
歲月是一條蜿蜒的河(節選)
那個暑假,建全小學連續第四年在全學區升學考試中名列第一。父親從高陽教辦得了消息,笑盈盈地進了校園。這一次回來,父親與以往不同。他手里推著一輛嶄新的飛鴿牌自行車。自行車昂首挺胸,像一匹脫韁的野馬,一轉眼,就在操場上遛出了一大圈。父親果然是有心人,連我這個親兒子,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時候學會騎車的。父親車技嫻熟,像大鵬展翅一樣,在操場上愜意地滑行。只見他一會兒拐左,一會兒拐右,一會兒急剎,連人帶車頓在那里,一會兒又猛地向前一竄,逃命似地狂奔而去。他大概是想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難以言表的喜悅,來感謝生活毫不吝嗇的饋贈吧。
生活的慷慨大方或許感染了父親,一時之間竟讓他也變得慷慨大方起來。一個典型的例證就是,當我扭扭捏捏地向他提出我也想學騎車的時候,他居然滿口答應了。不僅如此,他還在一旁手把手地教我。我個頭矮,如果坐在上面,腳底根本就夠不著踏板。于是,我就只能來到自行車右邊,一只腳先踩在踏板上,一只腳從三角架中間伸過去,去踩另一邊的踏板。這種姿勢不能踩滿圈,只能踩半圈或者小半圈。父親站在一旁,一邊幫我把著龍頭,一邊推動車向前滑行。也不知滑了多少圈,待我慢慢有了感覺,他就換位到車尾,用雙手作支撐,掌著后座架,以防我突然一個閃失,摔到地上。有那么一刻,我覺得身子不再那么僵硬了。我仿佛有了身輕如燕、疾馳如風的自由感。不知不覺間一抬眼,才發現父親早已叉著雙手,立在操場邊,微笑著,像欣賞一件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打磨成器的藝術品一樣,靜靜地望著我。一股暖流涌上心頭,我受寵若驚,精神倍增。我像一只在黑暗中迷失已久的飛魚,突然躍出水面,在金光點點的碧波里,找到方向,愉快而堅定地穿行。
我沒有被忽略。我依然是父親寵愛的孩子。我不再需要父親搭手,也不需要他在一旁提心吊膽地留意著,關注著。我像一只被壓在衣柜底下,塵封多時的風箏,一陣和煦的風過來,就迫不及待地奔向蔚藍的天空。父親看我騎得熟練了,開始從操場上退卻。我就在父親柔韌的眺望里,很快學會了騎自行車。
有一天,父親正在午睡,我的車癮又發了。本想跟他打聲招呼,但看他睡得那么香甜,想到他平日的辛苦,便不忍去打擾。我一個人出了門,來到樓下,徑直到了自行車旁。把自行車腳架往后一蹬,一只腳踩上踏板,就嗖嗖地滑了出去。我所在的位置是屬于舞臺的部分,說是舞臺,其實也不全是。舞臺和一個很寬闊的壩子連在一起,壩子中間有兩棵高大挺拔的楊柳。當初建新宿舍,舞臺后面那一排平房全拆了,獨留下池塘邊這兩棵異常葳蕤的楊柳。我別著身子,一歪一扭地踩著踏板,在這兩棵楊柳之間,一會兒轉著圓圈,一會兒劃著“8”字,興高采烈,不亦樂乎。騎了不知有多久,就有些乏味起來。我想,也許可以玩點新花樣。想了半天,我突然靈光一現。對了,我為什么一定要別在車旁,而不是像父親那樣坐上去正常行駛呢?雖然我明知道自己身材矮小,如果坐到車座上,很難踩到踏板。但我看了看那個車座,突發奇想,如果坐著不好騎,我為什么不可以不坐,只需將身子往前稍稍一挪,屁股就到了三角架上面。那個三角架,不是比車座要矮許多嗎?
主意一定,我很快就開始了新的“試驗之旅”。這樣想著,就把龍頭拐了個彎,向兩棵楊柳中間轉過去。我又想繞著楊柳騎“8”字了。因為有了這樣新奇的騎車體驗,我精神抖擻,興味盎然。我鉚足了勁,兩只腳飛快地一踩一松、一踩一松。
自行車像脫韁的野馬直往前沖。剛到兩棵楊柳中間,人還沒有反應過來,只聽咣當一聲,我的眼前金星直冒,屁股底下像扎在針尖上一樣痛得要死。我躺在地上哎喲哎喲,半天起不來,但總算慢慢明白是怎么回事。原來,家屬們喜歡把尼龍繩系在兩棵楊柳之間,遇到好天氣,就將鋪蓋、枕套、衣服、毛巾等等搭掛在尼龍繩上晾曬。興許因為頭天是大太陽,該曬的都曬干了。這天又剛好是陰天,人們索性讓那纖細的尼龍繩就那么高高在上地空拉著。我剛剛換了姿勢,坐到了車座上,高度自然就增加了不少。人隨車一過去,尼龍繩剛好就勒到了脖頸上。脖子受到突然的阻力,整個身子便往后一仰,硬生生地摔到了地上。那“咣當”的一聲,卻不是屁股跌到地面發出的,而是自行車又往前溜出了一大段,然后不可挽回地偏倒在水泥地面上,發出的痛苦而夸張的尖叫。直到今天,我依然感到十分慶幸,幸虧當年人們系在兩棵楊柳之間的是小指粗的尼龍繩,倘若像后來,人們更喜歡用纖細得猶如頭發一樣的鐵絲拉起來,橫在半空,我這顆小小的腦袋,是不是就在那年那個開心無比的暑假,毫無征兆地搬家了呢?
父親很快聞訊而來。我看著他心急火燎地從樓上往下跑。他那么急切,那么慌張,那么驚惶,那么不顧一切地飛跑過來。雖然我的脖子還在像刀割一般難受,雖然我的屁股已經痛得半天都沒有知覺,雖然我支撐在地上的雙手,仿佛再也支撐不住,馬上就要斷了一般,但我還是那么幸福地看著父親跑過來。我知道,父親是在乎我的。如果摔倒可以讓父親毫不猶豫地敞開懷抱,如果受傷可以讓我深切地感受父愛,那么我寧愿一千次的摔倒,一萬次的受傷!我就那么眼淚汪汪地望著父親,望著父親像一團溫暖的火球一樣滾過來。
可是,父親跑到自行車旁邊,停了下來。他急切地把自行車扶起,立好腳架,然后慌張地察看,驚惶地撫摸,不顧一切地尋找那些可能的傷口。
我躺在不遠處,痛苦地閉上了雙眼。淚水,像永不止息的涌泉,汩汩而出。
散文類
作品簡介:
《重慶人絕不拉稀擺帶》是一部以重慶方言為題材的文化大散文,不是單純的方言研究,而是通過獨特的“重慶言子”反映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傳統習俗、人文精神,從而挖掘、展現中國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作為文化散文,此書具有語言優美和感情飽滿等特點。但它更是一部生動的方言詞典,借助作者的故事,那些或明或暗的詞語之表意功能被徹底激活,進而獲得了鮮活的闡釋力;是一部厚重靈動的地方志,承載著巴渝大地不同尋常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以及市井日常,凸顯出一方水土孕育出的別具一格的生活圖景;是一部生動的浮世繪,從遠古到當代,尋常百姓的喜怒哀樂被地方性語言演繹得淋漓盡致;是一部散文化的史詩,書寫了重慶人詼諧幽默的性格,探析了他們的樂觀精神和堅韌之志。
作者簡介:
強雯,女,《紅巖文學》雜志編輯,中國作協會員,重慶市渝中區作協主席。有小說、散文隨筆散見于《人民文學》《十月》《譯林》《廣州文藝》等各刊,曾被《小說月報》《北京文學·中篇小說選刊》《長江文藝·好小說》等刊物選載,曾獲中國新聞獎、重慶文學獎、紅巖文學獎、巴蜀青年文學獎等。出版長篇小說《吃鯨魚的騾子》《養羞人》,散文《重慶人絕不拉稀擺帶》,主編圖書《母城之光》。
兩龍躍出浮水來(節選)
重慶人的體型相貌多矮小、矯健、黝黑,本地人愛拿此容貌打趣,多延伸出別具一格的詞匯,如“豁飄”“婁垮垮”“打眼”等,這看似取笑的言語中,其實是對顏值的不屑。
重慶人深知造內功的重要性,在這類諢語中,以正話反說為特點,將苦修內功的日常,演變成一種自信,逐漸成為一種地域性格。這些歸為容貌和體態的重慶諢語,暗藏獨特的地方文化,也彰顯著儒家“仁”之精神。
巴人嘴刁,故有川菜名揚天下。重慶妹子楊美嫁到山東后,廚藝潑辣、精進。每天清晨必問先生今天想吃什么菜?中式早餐還是西式?中午川菜、滇菜、粵菜、寧波菜,還是融合菜、創新菜?
一個人在家時,也不惰四肢,心里裝著菜譜,熱氣騰騰做上一鍋,叫上三五好友,共享饕餮。
一日天寒,楊美要吃藕。藕可燉湯,可熗炒,可燜可涼拌,有面藕,有脆藕,十全大藕,不在話下。
楊美做藕宴,要有幫腔,要有燈光,總之不光吃藕,還要炫藕。
藕嬌氣,刮皮不久就要氧化,變黑。楊美照老習慣,刮皮后即刻用鹽腌,之后,無論是燜炒熗燉,藕不改初衷,白皙如故。
荷塘小炒、鵪鶉蓮藕湯、糯米藕、話梅藕片……一個個白凈軟香,如玉生煙;回鍋藕、宮爆藕丁、豉香藕條,紅潤淌油,引人垂涎。
“你的藕怎么做得那么好吃?”
“好吃吧?!睏蠲赖靡庋笱?,“全靠鹽。抹了鹽的藕一個個白生生,像女人的大腿,一天一夜都不變色?!睏蠲澜又f,不抹鹽的藕,那就是黃臉婆,急轉直下,連湯燉出來都是黑的。
白生生,在重慶話里是形容顏色很白,一般用于食材,有時也用于人物樣貌。
白生生,乍聽之下,覺得帶一股土味。重慶人愛念叨食材的新鮮,多贊白菜、蘿卜、芹菜等樣好,便說白生生。這白是與泥土的暗沉做對比,用來形容小姑娘青蔥,也用白生生,就更有幾分鄉土氣息。
不過在男人身上,若說他白生生,則有一點“娘炮”的嫌疑,當然或有其他男性特征作為映襯,倒還能顯出一些玉樹臨風的氣魄來。
比如,《濟公全傳》里也寫道,二品官員刑廷大人陸炳文在堂上坐著,準備審訊疑犯竇永衡時,竇永衡抬頭看一眼刑廷大人,“身穿大紅蟒袍,玉帶官靴,白生生面皮,三綹黑胡須” ,立即被嚇得丟了一半的魂兒。
與白生生詞義相近的一詞——白凈凈,則待遇好得多。白凈凈是普通話里的詞匯,多用于良家婦女的好模樣、端莊、秀麗。
不過時至今日,白生生這一古詞,在重慶變成了褒義。
剛出爐的饅頭白生生的,雪落大地白生生的,衣服洗得白生生的,青春正好的姑娘白生生的。說白生生的人,心情一個好,萬物都像剛開了個頭,滿世界都是新的。
白生生,古有古的用法,今有今的用法。其演變,大概與重慶地理和氣候有一定關系。重慶地處四川盆地,兩江交匯之處,氣候與其他城市明顯不同。冬季日照嚴重不足,屬國內日照最少的地區。并且日照時間都集中在夏季里,冬季幾乎無日照,夏季酷暑,冬季濕寒。每逢霧日,滿城云纏霧繞,大街小巷縹緲迷離,白生生是明亮的顏色,也是陰沉日子中的一線生機。這白生生蕩漾著生之歡喜,正如重慶二字所喻“雙重喜慶”一般,都是刻在骨子里的樂觀,這白生生也表達著人們祭日常之物的謙恭和愉悅。
作品簡介:
《通江書》散文卷共計20余萬字,全面梳理了四川省通江縣的歷史線索、人文脈絡、地理風物、風俗民情,不僅是旅游、地理散文,也是作者對自我、生命、文化的感悟和思考。米倉古道的神秘幽遠、諾水河沿岸的山水風光……作者將自然、文化、風物進行深度重鑄,彰顯出自然之美與文化之美。作者長期生活在通江,后來又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獲得了重新審視家鄉山水和文化的新角度、新視野。生長于通江而形成的生命底色,使作者將通江的自然、文化和自己的人生經歷、生命感悟結合在一起,難分彼此。文中的山水既是自然的山水,也是心靈的山水;文中的文化既是“他者”的文化,也融入了個人生命的精神元素。
作者簡介:
張中信,四川省通江縣人。中國作協會員,成都市微型小說學會會長、成都市青羊區作協主席,《琴臺文藝》執行主編。出版《風流板板橋》《匪妻》《失語的村莊》《哦,野茶灞那些事兒》《成都書》《通江書》等著作20余部。作品入選多種選本,榮獲四川文學獎和冰心散文獎等多種獎項。
恩陽河,或米倉道上(散文詩組章節選)
恩陽河畔
恩陽河卷起的波瀾掠過水岸的房檐時,古鎮的爐火已把一江的船工號子煮熟。
沿著河岸,我逆流而上,把童年的學校和鄉場逐一放飛。那些在水流中游弋的魚兒,甩動尾巴將我的歡聲笑語過濾得干干凈凈。
我只是清清河流的一個赤子。命運就像江流的浩淼,洗濯著塵世間的溝溝坎坎。讓我的古鎮像一個癡情的漢子,從此對生活滿懷希望。
浣衣女
河流站在初春的氤氳里,我浸洗衣裳的母親,把凍僵的手指,呵護成古鎮的犁耙。
恩陽河,就像一個表情莊嚴的母親,攜著我紅領巾的飄揚。
父親扛著鋤頭在山頭勞作。他不時手搭涼棚,向著母親浣衣的河流張望。那個時刻,鋤頭里的父親,河流中的母親,把一江春水想象成風調雨順。
踏著春天的腳步,我用稚嫩的手采摘初綻的花蕾,卻不小心驚醒了黃鸝的鳴唱。
它們的啼叫,讓這個季節的向往變得歡暢。
米倉道上
一條古道。一條幽邃的古道。曲曲折折羊腸如徑,沿著恩陽河的波濤,悄悄地把陜南川北勾連。
古道似藤。許多根須冒出泥土的頭顱,啜飲清洌的河水,只能讓滿腹的心事懷想。
恩陽河的夜色越來越沉重。沿河而生的吊腳樓,岸邊似草的舟筏。早已蛻變成歲月枯槁的形容。
河流。古道。歲月。
在滄海中消失。在桑田中改變。誰能告訴我:那一曲曲地老天荒的歌謠,最終會傳唱到何方?
最后的河流
風從大山深處吹來。我聽見河流的嗚咽聲。
波濤洶涌的夜晚。駐足河流岸汀,把一路風塵輕輕洗滌。夜色中,繁星點點的河流,悠遠綿長。霧靄里,車水馬龍的河流,寧靜淡泊。
很多年以前,我以為讀懂了河流的滄桑,背著空空的行囊,走向外面的世界。頂著兩鬢白發,我回到河流的起點,才明白:人生不過是一江春水的潺湲。
月光下,我無法把滿懷的心事晾曬。我踉踉蹌蹌走過大山深處的河流。
從此,默然無語。
恩陽河
喝著恩陽河水,長大的孩子,聽著槳聲咿呀與漁歌互答。
不曾溯流源頭,也不想探索歷史。順流而下,向著遠方尋覓。水面飛翔的鷺鳥,倒映水中的蘆葦,參差錯落的吊腳樓,我五彩斑斕的人生恣意張狂。
生在恩陽河畔,長在恩陽河畔。我愛上波濤洶涌的滄桑,銘記一往無前的奔騰。不要因為我的離去,心懷憂傷。不要因為我的流浪,滿懷悲憫。
我是滔滔河流澆灌的兒子。我黝黑的皮膚,風化成歲月。我燃燒的血液,把山水照亮。
讓我的靈魂在山水間徜徉吧,讓我的生生世世,成為古鎮的一瓣心香。
詩歌類
作品簡介:
詩集《湖畔聽棠》全面展示了孫瀾僖在詩歌創作上的艱辛跋涉和創作成就,其詩歌構思新穎,風格清麗婉轉,語言清新活潑。她的詩以情為經、以事為緯,關注生活、隨性自然,尤其關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懷著一種美好的情愫,體現了天然的詩性和善意,使人產生共鳴,打動人心。
作者簡介:
孫瀾僖,女,生于2001年,四川巴中人,系中國詩歌學會、四川省作協會員,現就讀于西南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自9歲發表文學作品以來,先后榮獲“全國十佳校園小作家”“全國校園文學新苖獎”及“文心雕龍杯”“葉圣陶杯”全國征文大賽一等獎、第10屆“中國校園雙十佳詩歌獎”、第2屆“中國青年作家杯”全國征文大賽一等獎、第15屆“全國大學生文學作品大賽二等獎”、首屆“大巴山文藝推優工程”優秀作品等多項榮譽。作品收入《中國詩歌排行榜》《星星詩人檔案》《中國民間好詩》《年度詩人300家》《全國青年作家優秀作品選》《中國地學詩歌雙年選》等選本。在《詩刊》《中國藝術報》《中國青年報》《星星》《紅領巾》《當代詩人》《青年作家》《華西都市報》《散文詩》《語文世界》等報刊公開發表文學作品20余萬字。出版文學專著《湖畔聽棠》,并合著過《中國詩歌地理:00后九人詩選》《心如荷開》兩本文學集。
湖畔聽棠(節選)
殘雪
瑟瑟的詩行
在大地上改寫
陽光是一支敗筆
棠湖的春天
棠湖在左,江安河在右
書包裝滿春風,旗幟成為花朵
我們是花朵上的漢字,迎著春風盛開
男同學在左,女同學在右
他們的對話,把棠湖與江安河的波紋
擦亮。老師,是無處不在的陽光
把我們書包上的蝴蝶蘭,輕咬一口
如果男同學一吆喝,女同學一呼應
書包里的云朵、空氣、星辰、藍色的風
便成為新的同學
校園里的花樹,和我們一起
吐出深藏在內心深處的紅與綠
在越南芽莊,看海豚表演
碧綠的海水與蔚藍的天際相接
遮陽棚下上演著和諧的戲劇
海豚高高躍起
用頭頂球用嘴吃肉和吻人的手
好看的尾巴蘸著碧綠的海水
在空中撕扯出一道裂縫
卻仍不是出路
觀眾席上的歡呼與驚叫
使一些人聯想到欲壑
于是她發出聲來——
似歡喜又似滿足的
帶有一絲迷茫的,嗚咽
掌聲愈盛烈
黑的、白的、黃的手掌交相揮舞
將一出戲劇推向頂峰
這座不大的島嶼上
沙灘遠道而來 黃沙平地而起
蹤蹤人跡遁無可遁
棕櫚樹拖不起迪拜
她們救不了自己
海豚音 陶然
為和諧的掌聲 助興
黃昏速記
門上貼著靜止喧嘩的字樣。
輪椅上蜷縮著一位約莫七十歲的老人,
身形佝僂,斜歪在黑色的椅背上,
萎縮得像一個拳頭大小的嬰孩。
襪子下包裹的腳,像一截短短的蓮藕。
頭仰著,左右小幅度搖晃著,
右手扯掉了覆在肉身上的暗黃色的老浴巾。
三四個人圍在他身邊親昵地笑,
眼里似乎并無眼淚。
他被人推走了。
黃昏來了,像一道沉重的門,
終于被黑夜推走。
那么多種黃
我不知道
一片小小的果園
如何盛得下那么多種黃
青澀得似懷春少女羞紅了面頰的輕黃
艷麗得像新婚女人大紅嫁衣的火黃
冷峻得似中年婦人枯萎身心的漆黃
……
原來這片小小的果園
將我們膚色里的那些黃
提煉成了多汁灌漿的甜
民間文藝類
作品簡介: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四川恩陽》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之一,總主編潘魯生、邱運華,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編寫,由中國知識產權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作者簡介:
陳俊,女,四川省作協會員,20世紀60年代出生,在古老的鄉鎮長大。1980年考入四川省林業學校,在古城都江堰邊生活了3年。先后自修法律、經濟管理,又自考漢語言文學專業。習文30多年,著有散文集《曾經的椒欖林》《三月桃花問春風》《巴中方言土語》,任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叢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四川恩陽》主編。
青磚小瓦木板門的川東北民居宅院(節選)
恩陽古鎮,山圍四面,水繞三方,民居、商鋪、街坊便臨水、傍山依勢而筑,大街小巷層層疊疊,宛若梯田,前后相嵌,左右相抱?,F保存完好的17條街巷,均為明清時期建筑。分布其中的近800套民居多為四合院布局,穿斗木結構,木柱檁梁、雙檁雙掛、單檐懸山式瓦屋面,一樓一底;墻身多用竹篾土夾墻,門面多為可拆卸的木板門,并向外部分伸出,構成木質騎門柜臺,便于經商售貨。一般建筑口面較窄,進深較長,內開多重天井;大戶人家則多有復式四合院,前院有天井、魚缸,后院有花園、假山。古鎮民居建筑的窗欞皆為方窗,現存窗雕多數為分格、如意格、什錦嵌花、鳥獸花卉等,形神各異,造型美觀,堪稱川東北民間建筑木雕藝術之精品,具有極強的民俗文化特色,是研究我國川北明清建筑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民居中也有“異花獨放”的,帶有外來移民文化特征,如正街胡家,其門廳高大,正庭高近5米,長條喜字窗格呈左右對稱排列,外窗橢圓,蝙蝠浮雕上有圓形鳳眼,內有板壁,百年無縫,龍門前檐兩柱前撐呈“八”字形,示有功名之家,后天井連著內梯與走廊,風格獨特。在古鎮里,最具川北民居風格的建筑當數吊腳樓,可謂匠心獨運、布局科學,是巴人建筑藝術的結晶。吊腳樓主要集中在古鎮內臨河的油房街和姜市街一帶,為明清建筑,全木質結構,整個樓閣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有一層的,有兩層的,有三層的,最高的達到四層。為了擴大面積,閣樓大多形成“丁”字形的向外挑空結構,有的從房殿伸出,有的從樓腳伸出,還有的從窗戶外伸出。獨特的吊腳樓與懸山式、歇山式屋頂相互輝映,形成獨特的傳統建筑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拾級而上的道路從擁擠的吊腳樓下穿過,蜿蜒曲折于吊腳樓的縫隙之中,時而又會柳暗花明,終于豁然貫通在長街短巷前。
上正街的14號民居,即碼頭老茶館,由于商業需要,其建筑的布局采用自由式平面,功能分區明確。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為二樓一底式,采用底商上宅的模式,五進式院落,由兩個院落圍合而成,靠近碼頭,地勢高差較大,設置了多步臺階;樓上圍繞內天井建對稱式回廊,回廊一側為木質欄桿,另一側因地勢置砌青石欄桿,回廊均可通兩側房間,從下往上看,形成天外有天的空間格局。老茶館為懸山式青瓦屋頂,穿斗式木結構,墻身采用竹篾筋泥夾墻,建筑立面為可隨意拆卸的木質門板,色彩質樸,以朱紅色為主。木質騎門柜臺向外伸出,寬2.3米,高1米,厚0.8米,便于經商售貨。
正街25號民居,即胡家大院,是沿街而建的街市民居,建筑面積約350平方米,一樓一底式,原為三開間五進院落,有兩個大小不一的院落,現第一進院落建筑已毀;建筑平面呈自由式布局,由于地勢高差較大,入口處有7步大臺階通向正門廳,正門廳的規制為8米×8米,堂屋位于中軸線上,平面布局簡單空曠,左右兩邊只擺設幾把桌椅,進入堂屋便是神壁正中的香案。從堂屋后左側上5步階梯,有一小平臺,再上13步階梯,為起居區,整個建筑的房間圍繞天井布置,天井為8米×7米。后天井連著內梯和走廊,風格獨特,別有韻味。胡家民居為懸山式青瓦屋頂,穿斗式木結構,門廳高大,正廳高近5米,墻身采用竹篾筋泥夾墻或木質板壁;窗戶是胡家民居一大亮點,其正門廳墻上有兩層雕花窗,上層三棟為棱形條格窗,下層三棟,中間一棟整體造型有“五福捧壽”“月月富貴”之意。